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要闻 > 正文

张国祚:为全球提供“中国文化智慧”

2020年10月30日 09:45  点击:[]

当今世界,各国间越来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各国人民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和社会制度中,但彼此交往日益紧密,关联度前所未有。

在这种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习近平之所以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主要是因为他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并对中国文化在全球治理中所能提供的智慧充满自信。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核心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认为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国家制度的吸引力和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文化在软实力中居于核心地位,无论是制度也好,掌握国际话语权也罢,都与文化密切相关。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包容性的软实力是僵化的。因此,我们一般不单独提软实力,而是突出强调文化软实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是人类新文明和世界新秩序的生成过程,是一项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世界工程。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宗教信仰上有相同也有不同,在语言和艺术上也是有相同也有不同,会有不同的文化遗产和传承,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只有各国都坚持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才能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此,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应该心相交、情相融、意相投。必须摒弃弱肉强食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文化、损人利己文化、自私狭隘文化,而倡导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互学互鉴的文化理念,努力寻找多元文化的共同点、平衡点、交叉点和共鸣点。

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路。他多次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人格扭曲、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尊自信缺失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意识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外,必须增强民族自信,而民族自信的关键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他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

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

在完成这项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世界工程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必将做出独特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对此,我们有足够的自信。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具有无比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思想优势。“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完全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原则、精神引领和智慧启迪。

《左传·襄公十一年》推崇各诸侯国“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战国末宋玉主张“清浊相和”、“更唱迭和”。《中庸》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左传·隐公六年》指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尚书·尧典》主张“协和万邦”。所有这些主张,无不揭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

《孟子·梁惠王上》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些倡导,无不描绘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淳朴社会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演讲中提倡“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尚中贵和”;提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见贤思齐”;提倡“言必信,行必果”;提倡“温良恭俭让”;提倡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所有这些提倡,规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人们应该遵循的处世原则。

显而易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很容易引起各国人民的共鸣。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倡导各国文化美美与共

在各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与特点。习近平提出,我国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应该努力倡导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所在。

所谓“各美其美”,就是各国都要拥有文化自信,弘扬自己文化的精华;所谓“美人之美”,就是各国都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虚心学习别国文化之优长,赞美别国文化之精华;所谓“美美与共”,就是各国相互间要善于求同存异,使各国的文化精华变成人类共有的文化精华;所谓“天下大同”,就是说只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全人类就会共同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争掠夺的和平、合作、和谐、美好的世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天下大同”与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目标不谋而合。它昭示着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是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表达。

(作者系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2017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2期

上一条:张国祚教授应邀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学 下一条:张国祚《红旗文稿》发文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践行、捍卫与创新

关闭

中心动态

更多>>

新时代新思想

更多>>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