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研究成果 > 正文

张国祚: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几个维度

2020年10月30日 09:45 张国祚 点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可从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使命、理论贡献等维度展开。

时代背景的维度

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理论,也必然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在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状况未从根本上缓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

从国内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阐明了新时代的历史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践基础的维度

成就、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等等。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某些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对中国进行掣肘和遏阻,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来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

历史使命的维度

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伟大历史使命,承担历史使命需要伟大理论来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历史使命概括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精辟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要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为了不辱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理论贡献的维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深刻的理论勇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把握,为正确制定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当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文章原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5日006版

上一条:张国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及世界影响 下一条:张国祚:“三位一体”领导体制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一大优势

关闭

中心动态

更多>>

新时代新思想

更多>>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