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强国,意味着国家文化强大。文化强大,意味着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一言以蔽之,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修为、政治智慧、军事谋略等,具有许多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对于今日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品格砥砺、志向树立、智慧提升、治国理政,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精神滋养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天下情怀;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决心;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恪尽职守的献身精神;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气节。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本”思想。周公的“敬天保民”“敬德保民”;孔子的“仁者爱人”“亲亲而仁民”“修己以安百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天下”之道在于“得其民”“得其心”,“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管子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贾谊的“民为国本”“民为政本”“民者,万世之本”;《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魏征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黄宗羲的“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是中国民本思想之精华。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例如,有“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念;有“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德治思想;有“缘法而治”“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明德慎罚”的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主张;有“公生明,廉生威”“廉政勤政”“重典治贪”的廉政思想;有“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鉴史执政思想;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力戒“刻舟求剑”,“不法先王之成法”的改革创新思想;有“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清谈误国”的实干兴邦思想;有强调“同心同德、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执政理念;有“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治理国家的辩证思维; 有“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协和万邦”“合纵抗横”的外交战略;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战略谋胜之道;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人才的成长路径。
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例如,有“慎独自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闻过则喜”“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原则;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见贤思齐”的虚心学习精神;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原则;有“和而不同”“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包容理念;有“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团结友善品质;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小信诚,则大信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内外兼修”“厚德载物”的修身理念;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有“经世致用”“知行统一” “内圣外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高致远思想;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力更生、不懈奋斗的精神。
以上四个方面的中华传统文化堪称精华,因为这些内容都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价值永恒,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这四个方面虽然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但足以看出其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足以看出其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丰富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巨大意义;可以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可以意识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及文化强国建设之无比珍贵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那么,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文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方向,旨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相融性。二是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转化和创新的对象必须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能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三是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使之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对内有利于净化灵魂、凝心聚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完成好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对外有利于反映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价值的理念。五是要紧贴时代和实践的变化。时代和社会都变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分工、实践、交往方式都变了,审美的标准、兴趣和接受信息的平台渠道等都和古人大不一样了。当此之时,必须善于以现代人容易理解、喜欢接受的方式进行创新转化,这样才能受欢迎、易接受、入心脑、利传播、化践行。六是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网络传播等多种方式,创新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使之融入生产和生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人际交往中;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重大意义。只有使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使文化强国坚不可摧,具有长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本文系湖南省智库专项课题“新时代湖南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策研究”(18ZWA16)、“中部崛起中湖南软实力崛起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