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允许我代会议的主办方,向济南大学表示衷心地感谢。第二届国际软实力研讨会又在济南大学召开,说明什么?说明济南大学的校领导具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强,也有一种文化的远见。因为“软实力”已经成了目前国际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为什么“软实力”概念会有如此广泛的影响?这不仅仅因为“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而主要因为软实力的概念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意义非常重要。约瑟夫•奈说,软实力虽然是他提出的,但是并不具有美国特色,中国古人对软实力的功能和运用已经有很深入的探讨。他这个话既是谦虚,也是实事求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讲的都是软实力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届国际软实力学术研讨会”,人们会想,第二届和第一届有什么区别?我想首先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与会的专家学者人数多了,层次高了。大家看看,不仅有中央文献研究室、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求是》杂志的有关专家型领导,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外国知名学者。这将意味着,本次国际研讨会将会取得一批新成果、跨上新台阶、达到新高度。
这个“意味着”能否变成现实,即本次研讨会能否登上新高度呢?我看是可以的,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赋予“软实力”概念以新的内涵和诠释。任何学术概念的内涵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软实力”也不例外。任何学术概念的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与时俱进,必然会因时因势因地而异,而发生一些变化。约瑟夫.奈先生提出软实力概念主要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国际权谋的思想,他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第一部著作的题目是《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演变》。我们从书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到,他为什么提出软实力概念,是为美国霸权主义对外政策服务的。软实力概念传到中国以后,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约瑟夫.奈先生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如果我们也用这个概念,岂不会受制于人,丧失我们的话语权?更多的学者认为,学术概念无国界,问题不在于我们用不用,而在于我们怎么用,如果我们能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用何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我们中国在使用软实力概念时,已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外交战略和国际权谋。而且我们突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看来,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没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软实力则是散乱无序、脆弱失衡的。
第二,要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其意义究竟何在?在我看来,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另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这条退不行,这个国家将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因文化软实力不行而不打自败的最典型的案例。对于苏联解体,人们可以分析出很多原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深层且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彻底崩溃了。苏联解体的时候,它的军事力量完全可以和美国叫板,它的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在当时的世界都是一流的,但是所有这些硬实力都挽救不了它的解体,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意识形态崩溃,就意味着失去人心和舆论的支持,难免亡党亡国。文化软实力如此重要,那就尤其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三,要给出“软实力”清晰明确的定义。我想,软实力概念是相对硬实力概念提出的,硬实力是指,一切有形的、可以量化的、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软实力则是指,一切无形的、难以量化的,表现的精神力量的实力。多少吨粮食、多少吨钢铁、多少吨煤炭、多少吨水泥、多少桶石油、多少架战机、多少量坦克、多少艘军舰、多少枚导弹等等,都是可以准确计量的物质力量,当然都是硬实力。而思想、道德、情操、品格、意志、、智慧、谋略、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感染力、动员力、影响力、舆论引导力,等等,都是难以准确计量的精神力量,当然都是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软实力需要硬实力提供物质基础,硬实力则需要通过软实力发挥作用,因为所有硬实力都需要人的参与、使用、驾驭,人的文化软实力素质极大地制约着硬实力功能的发挥效果。
第四,要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研究有信心。我们党以前虽然没有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但是,以往我们所强调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科教兴国、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等,其实都是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说,以往我们党在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但新的形势、新的时代、新的世情、国情、党情,使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取得真知灼见。也因此,文化软实力研究拥有十分广阔的天地,大有用武之地。
第五,要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凸显”、“艰巨”、“紧迫”,都说明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时候,应当善于发现、提出、回答和解决问题。回答和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才能回答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此,我们研究者应该主动思考、认真思考、经常思考、深入思考。基础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就概念谈概念,一定要紧密联系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新的实际,增强我们研究的针对性,力求使我们的研究能够深入细致、务实管用,提出、回答、解决尽可能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六,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国际研讨会当然会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地区的学者与会发表演讲,出现不同声音、不同观点也属正常。国内学者也允许有不同见解。因为知出乎争,真理是愈辩愈明的。我们过去讲“不争论”,那是针对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就不要争论了,先干起来,错了再改。但是,对于根本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必须分清是非。只有通过民主讨论、探讨争鸣,才能更好地鉴别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正确引领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理论领域应该是创造性最活跃的领域,是要经常出新、出彩的,应当是山花烂漫,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要想取得真知灼见,就应当提倡民主探讨,所以我希望这次研讨会在我们的探讨中能够出现一些火花,能够出现新的亮点,那也标志着我们这次研讨会所取得的成果确实是跨上了新台阶。但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不论观点如何创新,都不应违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下,当然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七,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思想先驱,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中国宋朝的张载认为,知识分子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代知识分子尚且有此思想境界,何况今人乎!在当代中国,“为天地立心”,就是要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强调的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好东西。“为生民立命”,就是要全国老百姓知道,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也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为往圣继绝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往圣,中国古代历史诸子百家是往圣,国外堪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的也是往圣,他们的宝贵思想都要继承和发扬;所有中外先贤大师的优秀思想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既是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和平与安宁,也是为了推动世界持久地和平、和谐、合作。
第八,最后一点,学者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维护生动活泼和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过去三国时期,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已然”,意思是说文人相互瞧不起,相互不服气,甚至彼此之间相互贬低,自古以来就这样。曹丕这句话说错了,或者说他不应该这样认为,而应当说“文人相敬,自古已然”。古今中外文人相惜相敬的例子很多。《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伯牙绝弦,是个文人相敬的极端。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其实何必绝弦,天下之大,知音总会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是近代文人相敬的崇高典范,他们对彼此之间的思想理论相知很深,相互欣赏,个人之间的感情真挚笃诚。即便先贤不可追,其风当可效。而且,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胸怀、更宽大的包容,珍惜知音,坚持真理,尊重异见,求同存异。所以我希望我们这次研讨会开成生动活泼的民主讨论大会、团结和谐的大会、增进友谊的大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