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建设 > 智库成果 > 正文

中国应该且能够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大国和强国

2020年10月30日 09:59 记者 点击:[]

记者:张主任,您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领军人物,我想首先请教的问题是,软实力在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张国祚:国家的繁荣富强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主要包括两种力量: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方面。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记者:那么,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

张国祚: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逐渐僵化和萎缩的。因此,从根本上看,软实力所以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是由其中文化软实力因素决定的。

记者:您究竟怎样看待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现状呢?

张国祚: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外贸出口也是世界第三位了,仅次于美国、德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国防力量也是令国际上密切关注的,尽管我们有些武器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是任何对手都毋须怀疑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总之,我们的硬实力增长是很令人欣慰的。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怎么样呢?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民族精神不断提振,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是有较大落差的。从国内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网络媒体。从国际对比来看,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平均达到百分之十以上。美国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的文化市场当中占百分之四十三,欧盟占了百分之三十四,那么整个亚太地区只有百分之十九。在这百分之十九当中,日本占了百分之十,澳大利亚占了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四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国家。中国的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新闻传播、图书杂志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明显不搭配。当然,这个数据是较早一点时间的统计。但我想即使是现在统计,我们这个比列也达不到百分之八。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同我国的硬实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个相对的短腿。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由于硬实力是受软实力支配的,所以软实力的短腿最终也必然要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成立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旨在凝聚一批有志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专家学者,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升华出规律性的认识,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服务,为文化软实力学科建设服务。

记者:看来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精神的。请您介绍一下这个中心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工作。

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是2009年7月正式成立的。这个中心的成立,得到中央有关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湖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湖南大学党委对此高度重视,使这个中心依托著名的岳麓书院,整合湖南大学所有文科院系所的相关学术研究资源,引进国内相关知名专家学者,采取专兼结合的方式,组建起科研团队。中心下设基础研究部、对策研究部、外情研究部、综合研究部等。由于准备充分、起点较高,所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招标了一批重点课题,出版了一部有分量的文集,举办了一次很成功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对于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中心还将创办一种以文化软实力研究为主要内容、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核心学术期刊,每年还要出版一本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的蓝皮书,对该领域上年度总体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

记者:前不久,在湖南大学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研讨会。您认为,这次研讨会取得哪些主要成果?

张国祚:这次研讨会畅所欲言,与会者有交流,有问答,也有交锋,但总的氛围非常好,大家都能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取得很多共识。一是认为文化软实力非常重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国家兴衰存废,事关人民文明福祉,务必高度重视。二是认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主要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中国发展模式日益得到广泛认可、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和反对霸权主义已经渐成世界潮流。挑战主要来自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多样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没有阶级偏见和利益偏见的一种学说,代表了人类科学理论前进发展的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四是认为增强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能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认为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它可以通过报道和新闻评述,对受众的思想施加影响、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优秀的文化成果进行传播。五是认为掌握话语权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因为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达到宣传塑造自己良好形象的目的。六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及个人道德修养,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要求落到实处,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七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应该认真挖掘、梳理、辨析、提炼、升华、古为今用。八是围绕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提出一系列颇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可以概括为:把握正确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推动理论创新,鼓励学术对话,着眼国家利益,突出本土特色,引领话语定义,打造强势媒体,做大文化产业,注意软硬互动,联系国际国内大局,注重应用对策研究。

记者: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高层研讨会取得这么多可喜成果,确实应该好好祝贺。我还想问最后一个问题,“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现在我们也使用“软实力”这个概念。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张国祚:约瑟夫.奈是美国著名学者,曾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后来,“软实力”这个概念越来越为各国政界和学界所接受,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专业术语。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不否认,约瑟夫·奈是最先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也不否认他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美国如何“领导世界”献计献策,同样不否认他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有个变化过程。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凡是对我有用的东西,不管谁先提出,都可借鉴、甚至借用,关健是要用得活,用得好;一个学者为本国的利益献计献策,理所应当,无可厚非;人的认识总要有个过程,任何概念的界定都需要逐步完善。重要的是“软实力”这个概念,从本质上看,是一个科学的抽象。它把以往我们说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文明、战略策略、作风形象、体制制度等的功能特点和地位作用,简洁、生动而准确地概括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概念。我们中国学者的创新在于,一是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二是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内涵进行了层次区隔;他把软实力平行地解释为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我们则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我们中心把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任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在反对列强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哺育出勇敢无畏、忠诚报国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中,升华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措施得当,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打造出极富魅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新长城,使中国真正成为文化软实力大国和强国。

(该文是作者在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研讨会”上回答记者的一篇访谈,时间:2009年11月14日,地点:湖南大学。)

上一条:张国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 下一条:任晓伟:《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理论价值

关闭

中心动态

更多>>

新时代新思想

更多>>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