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刊物 > 文化与国力 > 正文

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2020年10月30日 10:43 苏 娟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副主编) 点击:[]

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交流,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被世界认识和认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国际文化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能力。国际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权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旨归,就是要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一、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逐步提升

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拓展文化话语平台,不断加大国际文化传播力度,提高中华文化竞争力,使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制建设,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上由被动变主动

积极开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利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国际重要文化规则制定,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中国积极发挥发展中大国作用,努力创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形式、合作模式,从单纯的国际规则执行者逐步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突出地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中国紧紧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两个公约,全程参与公约的谈判、制定及实施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公约框架下工作,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和支持,积极举办系列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12年2月,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关于在北京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简称“亚太中心”)协议,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并举办成立大会。作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国际机构,亚太中心将与教科文组织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培训及能力建设活动,为加强亚太地区各国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供服务。[1]

参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利用国际话语平台来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又一个突出表现。2012年6月26日,由中国主导,规定了包括表演者拥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以及提供表演的权利和向公众传播权利的《北京条约》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上成功缔结。该条约的缔结,标志着表演者权利保护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制度创建走向制度完善,首次较为全面地解决了世界范围内视听表演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原则性、系统性问题,结束了表演者权利不能享有完整知识产权保护的历史,对于促进国际知识产权合作、推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北京条约》的签署,在全世界面前再次浓墨重彩推出了“北京”品牌,有利于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也有助于加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软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文化话语权。

(二)中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赢得国际文化话语权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包括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音像制品业、娱乐业、演出业等在内的庞大的中国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并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已同14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家全球顶级战略管理咨询公司近日披露中国的万达、腾讯已入围2012年全球文化产业50强。许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作品和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统计,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艺术品的国际交易额近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占全球市场的41.4%,相当于美英总和;新闻出版产业中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的实体出版收入逐年增加,贸易逆差展现出不断缩小的良好势头;版权出口也在显著增长,图书版权的引进输出比由2003年的15∶1缩小到了2011年的2.1∶1;中国核心动漫产品出口额达11156.3万美元,较2010年出口总收入增长40%;中国出口游戏产品的数量也增加明显,近100款网络游戏产品出口海外,数量总数超过150款。[2]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平台的孔子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和世界的广泛认同,在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的教育、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2年底,孔子学院总部已在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2012年,各国孔子学院和课堂注册学员总数共计65.5万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6万多场,参加人数948万人,参加各类汉语考试学生数达到50万人次。[3]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的主席雷曼等外国政要的高度评价,认为孔子学院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4]

(三)莫言、王澍为中国文学艺术拓展国际文化话语权

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打破了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莫言的获奖,是汉语文学凭借自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承载力获得世界承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稳固的标志,也将意味着中国经济崛起之后文化崛起的真正开始。另一方面,诺贝尔奖对于莫言的肯定显现出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增重。

2012年2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国际建筑界大奖——普里兹克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第一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公民。普里兹克奖被誉为“建筑领域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一名建筑师或团队,以表彰获奖者在建筑设计中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奉献精神。王澍的获奖,不仅促进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更有利于在国际社会面前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形象。

莫言、王澍两个获得世界大奖的“第一位中国公民”,无疑为中国争得了荣誉,在世界范围扩大了中国的正面影响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拓展了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

二、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现存缺陷与不足

中国虽然在提升与拓展国际文化话语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国际影响力与中国五千年文化沉积下的丰厚资源仍不相适应,与中国快速提升的国际地位仍不相适应,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话语权需求与现存状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一)“西强中弱”的国际文化话语权态势尚未根本改变

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的“分配”状况极不平衡。整体上看,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强势占据着明显的主流和强势地位,美国拥有话语霸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则呈现出缺失态势。作为国际话语权的延伸,国际文化话语权的态势也基本如此,西强中弱的结构性弱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虽然金融危机加速世界经济力量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中国经济总量已排世界第二,但西方主流国家只想把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当中,而不允许中国挑战既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准则与话语。西方在增加对华接触与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快对华遏制与竞争的步伐。西方话语已经渗透到中国各学科、各领域、各行业。中国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很多重要领域远未取得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在国际文化话语权上的“寡语”甚至“失语”状况仍然是面临的现实窘境。

(二)国际传播领域文化话语主导权依然被美英少数发达国家媒体所掌控

目前传播于全球大部分地区约80—90%的新闻资讯都由西方通讯社提供,国际新闻市场的资讯来源及资讯解释权几乎被西方主流通讯社垄断。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总数约5%,却控制了世界约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播出占有率只有1.2%。美国公司出产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领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5]而中国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尽管全球使用华语者占世界人口总数约25%,但全球以华语为载体的信息量仅占全球信息总量约5%,国际传播领域文化话语权明显处于被动。西方国家某些势力更是利用手中掌握的国际文化话语权,故意丑化中国国家形象,蓄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从“京奥盛会”到“汶川强震”,从拉萨“三·一四”到新疆“七·五”,西方媒体与政界带着明显的“有色眼镜”来评判中国,更有甚者公然违背新闻操守,颠倒黑白,移花接木,混淆视听,捏造事实来抹黑中国,妄图干扰、阻滞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不断被西方媒体意识形态的“红色滤光镜”、种族宗教的“黄色滤光镜”和商业竞争的“绿色滤光镜”折腾得扭曲变形、面目全非。西方国家媒体对中国话语信息的客观制约与主观忽视,以及中国国际话语传播能力的弱势地位,导致中国的国际文化话语权严重不足,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一大软肋。

(三)中国文化话语权重要阵地学术研究领域“西化”倾向严重

学术话语权是国际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内涵之一。当前中国学术话语、学术评判上“崇洋媚外”的倾向与做法,相当于将学术话语权拱手让人,使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严重受损。目前主流国际话语及其理论概念大多是由西方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家或研究者提出的,如“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软实力”、“巧实力”、“实用主义”、“存在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后结构主义”等等,已被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加以采用,西方学术话语对中国原有的文化话语体系造成严重干扰。而且,许多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都首选国外期刊发表,导致大量优质学术论文外流,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冲击。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不少国内期刊为了和国际接轨,放弃了中国自己的评判标准,把西方的评判标准照搬到中国来,导致中国学术研究的“西化”倾向严重。这种风气已经从自然科学领域蔓延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这样的科研评判体系,不仅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手中有影响力的期刊轻易将中国很多高端科研成果收入囊中,也让中国的科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6]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与学术评判标准已经刻不容缓。

三、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对策路径

(一)继续努力提高国家硬实力

硬实力是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基础。西方国际文化话语权处于优势与强势,并不是因为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等本身有多么先进,而是因为其有强大的硬实力,而且长期以来,西方将强大的硬实力通过一系列安排与布局,经由各类方式、多种渠道充分体现出来。中国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明确的意志、具体的方向与合理的行动,就能够逐步拓展、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经过现代化建设60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积累起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这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拥有更多国际文化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应抓住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化和新技术普及程度日益提高的良机,努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最大化地将财富转化为权力,尽快摆脱“国大声弱”的困局,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中国应当抓住当前的历史性机遇,促成自身飞跃,不仅身置国际舞台中心地带,而且要能在舞台中心发出强音。

(二)加快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在当下语境中,要迎接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必须以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为基础。[7]中国需要加强文化自身建设,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树立核心价值观,总结国内外经验,构建中国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以提高文化自身的吸引力,掌握文化主导权。2012年6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出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时发表讲话,在国家层面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国际学术话语权问题,将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上升到构建“话语体系”的高度,[8]指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9]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建设,就是要在开放、融合的心态下,进一步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知识整合,共同探索和改进有利于中国话语的生产与控制的途径。针对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践,提出符合国际学术通约性,亦能符合国际话语环境的中国话语,汇聚和表征中国的努力、思考和期望,以中国自己的理论成果推动国家发展、时代进步、民族振兴。[10]

(三)加强中国文化话语国际传播能力

加强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在传播方式上,要贴近受众的实际,转化对外讲述的语言,拉近互相任职的距离,要善于把坚定的原则以柔和的语言表述。在传播中,要善于讲故事、讲事例、讲实际,娓娓道来,自然得体,用故事来让他们体会、感悟、理解。[11]在传播策略上,首先,凡是涉及中国的事务,可以抢占先机,先发制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先入为主,争取主动。[12]其次,在总体上不能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就要创造条件,先在某一方面、某些时间取得话语权。用周密的谋划、精心的设计、有效的手段、专业的队伍,强占先机,报道及时、公开、透明,以主流信息占据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的主动权,赢得更多的国际文化话语权。再次,在对外传播时,还要注意构建自身和解构对手的“话语平台”两者缺一不可。[13]最后,拓展文化传播主体,应把文化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学术团体、海外华人华侨纳入中国文化传播主体,提高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活力。

(四)在国际文化新秩序中增强文化议题的设置权

面对正在重构中的国际文化新秩序,要把握国际话语生产、控制的特征及规律,引领中国知识界对国际话语权议题的关注,参与调整、解释、建构和传播中国的国际文化话语,不断开拓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发言权的途径,拓展中国国际话语平台,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在创新过程中实现新的话语权重构和转移,实现中国文化从“走出去”战略向“国际化战略”的重要转型。在积极的文化战略创新和制度创新中,缔造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和国家文化安全。

[1]重视多边舞台中国国际话语权大幅提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交流加强,国际公约履约获肯定,从规则执行者向制定者转[DB/OL].[2012-11-0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

201211/t20121107_267127.html

[2]对外文化贸易七产业势头喜人[DB/OL]. [2012-11-28].中国文化产业网,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121128/news_76905.shtml

[3]新华资料.孔子学院[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

2009-12/07/content_12604448.htm

[4]吴兢.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交流、互鉴、合作新平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N].人民日报,[2012-08-10].

[5]王泠.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产业发展态势[DB/OL].http://news.eastday.

com/epublish/big5/paper159/4/class015900002/hwz349027.htm

[6]朱继东,李艳艳.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必须防止的几种倾向[J].红旗文稿,2012(21):3.

[7]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J].红旗文稿,2012(13):3.

[8]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J].当代世界,2012(7):12.

[9]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2-06-11.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研究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J].攀登,2010(2).

[11]李忠杰.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N].人民论坛,2012(12).

[12]张铭清.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话语权[DB/OL]. [2012-08-14].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qstheory.cn/special/2012/dwwh/201208/t20120814_175699

.htm

[13]低的调调.话语权的把控不是公平游戏如何占领文明制高点?[DB/OL]. [2011-06-15].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www.jfdaily.com/a/2182007_2.htm

上一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下一条: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关闭

中心动态

更多>>

新时代新思想

更多>>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