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堪称中西交流史、世界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史上的奇迹。这不仅表现在学院数量的飞速增长与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在学院内涵建设成果显著等诸多方面。孔子学院的发展,向全世界证明了汉语言的魅力,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通过这扇窗口,人们不难看到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不断增强,并正在向全世界辐射。
孔子学院的飞速发展也让一些人感到担忧:这是否是一场教育大跃进?这种发展能长期维持下去吗?孔子学院的明天是否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果存在,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呢?本文拟对此略作探析。
一、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自2004年在韩国成立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到2010年12月,中国已在世界上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36万人。网络孔子学院开通9个语种,注册用户达10万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国外语言国际推广机构。歌德学院始建于1951年,历经60年发展,现在是140余所,平均每三年增加不到一所。塞万提斯学院始建于1991年,至今只有三十余所,外加6所塞万提斯课堂。法语联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国际推广机构,创建时间超过一百余年,目前有海外分支机构1140余个。横向比较,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确实快得惊人,以至于国家汉办主任许琳2009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感觉太快了”,“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门板挡不住”、 “门一下子推开了”[i]。
为了实现孔子学院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发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出台了《孔子学院章程》、《孔子学院总部资金管理办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海外汉语考试考点管理办法》、《海外汉语考试收费管理办法》、《孔子学院基本办学标准》、《孔子学院教师任职条件》、《孔子学院自我评估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汉语国际教育考评指标体系,对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教师资质、教学内容等加以规范和指导。在派出中方院长、教师及志愿人员的培训方面,汉办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使之在不断提高素质的同时更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国别化教学的针对性。基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考虑,汉办还逐步推动聘用海外教师和志愿者计划,从2008年开始,准许各国孔子学院就地聘用具有一定资质且精通当地语言文化习俗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作为海外志愿者,承担部分教学工作。2009年又开始在国内外集中培训小语种对外汉语师资,以此弥补小语种汉语教师的空缺。2010年孔子学院专兼职教师达到4000人,中外双方各占一半。仅在这一年里,汉办就组织了2500名外国中小学教师来华接受教材培训,尝试着培养海外本土汉语教师。教材建设方面的成绩亦斐然可观。各国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基本上依靠国家汉办提供教材,或单纯依赖中国版教材的翻译本。2007年孔子学院建设成果展中只有几家孔子学院展出了自编的对外汉语教材,其中主要还是未公开出版的内部使用版。而在2008年的世界孔子学院大会上,正式出版的教材明显增多。也正是在这两次大会上,与会中外方院长和教师提出了编写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议,并达成共识,开始大力推动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到2010年12月,共编写出版了45个语种的9套汉语教材和工具书,还有104所孔子学院编写出版了77种本土汉语教材,极大地缓解了对外汉语教材匮乏的压力,推动了教材的建设与研究。在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国家汉办还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成规模的常规交流活动,已形成海外校长、汉语教师、中文学员访华团;与各国共庆“汉语年”;中国文化才艺巡演;对外汉语教材巡展等品牌活动,已设立“外国汉语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两个常规奖项,分别用于培养外国本土教师和延揽优秀海外学子到中国留学。
上述措施对于促进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但仅止于此就能实现孔子学院长期稳定地发展吗?笔者认为,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固然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需要整合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然而,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对孔子学院的办学性质有明确的认识,准确的定位,必须弄清楚能够维持和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到底有哪些。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二、办学特点与发展动因分析
与传统的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不同,孔子学院办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走出去”,走出国境,走出汉语背景,告别完全汉语母语师资格局,在海外搭建汉语教学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汉语输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真正实现对外汉语教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型。其二是非学历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员包括少年儿童、大中学生和成年人,学习时间从几个月到二至三年不等,具有满足大众汉语需求的实用性和灵活变通性。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实现孔子学院又好又快、可持续地发展,必须从创造发展动因的层面,思考并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认识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既定国策。《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也强调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软实力不仅仅是外交策略和国际战略的手段,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ii]孔子学院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已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iii],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因为语言本身是一种产品,特别在向国际上推广的时候,就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以产业、市场的方式来运作。[iv]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开放,通过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展示中国文化和汉语言的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制造用汉语交际的需求,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使用频率,以此激发海外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孔子学院发展的市场基础。
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机遇。只有不断扩大汉语言的市场需求,才能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最大的空间。回顾世界汉语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是闭关锁国的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规模就会缩小;凡是对外开放的时代,来华研习汉语的外国人自然增多。“丝绸之路”开辟以后,汉语成为西域各国来华商人最主要的商贸语言,学习汉语也就成为不少商人必须的选择。隋唐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朝鲜等国本着取经的目的,纷纷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长安学习汉语和中国的文教制度。而随着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传入,来自西域和印度的僧人、西方的传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教布道,满怀着热情学习汉语,从事中西文典籍的翻译。从动机上看,他们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当汉语成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时,才能激起非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的热情。最明显的例证就是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来华留学、从事商贸或旅游观光活动的外国人逐年增多,海外汉语需求不断扩大,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世界各国的大学纷纷设置汉语系或中国文化科。仅2006年一年里,全球就有一百多个国家3000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或专业。英国、韩国、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把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v]。从韩国的情况来看,20世纪60年代,全韩国只有两三所大学开设中文系,每年只有四五十名中文毕业生。到2006年,韩国大约有120所大学设立了中文系,毕业生人数每年达到3000人。[vi]高中学校也对此需求做出了快速反应:以韩国全罗南道为例,全罗南道共有151所高中学校,到2007年2月,有4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其中光州广域市61所学校,已有23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vii]整个韩国普通高中学生二外选修汉语的人数近年来亦急剧增加。据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统计,2000年,韩国普通高中学生二外选修汉语的只有1765个班级,计80,606人;2007年则达到5613班级,共计163,422人。[viii]再以美国为例。国家汉办和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自2006年开展AP项目(Advanced Placement),即中文预科项目,中文教育正式进入美国的主流教育体系。截止2010年,美国已有近万高中生参加该项目。全美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生已超过14万人,成人进修人数约5万人,两项相加近20万人[ix]。
上述数据表明,近年来世界各国汉语需求的增长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多元的,从大中小学生到成人,从系统的学历学习到速成即用学习,各种需求都有。正是这种市场需求促进了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是汉语国际推广机遇期的顺时之需,并非教育大跃进。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市场都有饱和的时候,一旦汉语市场达到饱和,孔子学院的发展就有可能遭遇瓶颈。因此,要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制造汉语市场需求。
那么,怎样才能不断拉动、扩大汉语的市场需求呢?从终极的意义上说,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其语言才能够引起其他国家或族群的关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时候,英语也就随之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推广是通过武力征服来实现的。汉语国际推广的环境与方法与此不同。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不可能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或文化的征服来推广自己的语言,拉动汉语需求的方式必然是和平的,因而也只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对内,我们应该加强政治、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家的文化形象。对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加文化互信,以此拉动汉语市场需求。
(二)、不断创新办学模式,建立并维持有效的驱动力关系,以此激发办学活力,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孔子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外合力推动的结果。就办学主体而言,目前孔子学院主要存在着四种模式办学,其一是中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模式;其二是中外高校联合跨国公司合作办学模式;其三是外国政府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其四是外国社团机构与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模式。[x]从资金来源上看,孔子学院的经营模式又大致可分为汉办项目型、基金捐助型和产业经营型三种,其中产业经营型应成为未来孔子学院的基本发展模式。[xi]不管采用哪种办学模式,都必须处理好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孔子学院与所在地区之间的关系,在各承办方之间建立并维持一种有效的驱动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孔子学院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孔子学院是实现汉语国际推广最重要的平台。孔子学院总部的办学驱动力源于国家的文化战略,那就是立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最大限度地满足海外汉语需求,并进一步推动汉语需求。为此,国家制定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工作十年规划》,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正在努力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理念的“六大转变”,即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力度的转变;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的转变;从主要靠教育系统推广向系统内外共同推广的转变;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的转变;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的转变。孔子学院总部在此目标驱动下开展对外交流,整合海外办学资源,接受国内外具备资质的高校及其他单位的办学申请,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国内高校(及其他共建单位)申办孔子学院的主要动因有二:一是响应国家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号召,为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二是为了扩大自身的留学生规模,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办学的国际化水平。2007年以来,国内许多大学相继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基于加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考虑,相关高校申办孔子学院的热情进一步高涨,与孔子学院总部和各孔子学院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国外合作单位申办孔子学院的动机比较复杂多样。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国家同意开办孔子学院,主要是基于加强和扩大与中国交流的需要,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合作单位申办之初有跟风、从众、攀比方面的考虑。有的申办单位自身为赢利机构,办学的商业化倾向过于严重;有的过分依赖中方资源,单纯地把目光定在中方的资金投入上,甚至把孔子学院当做免费的汉语教学资源。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外高校合作办学是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最常见模式。双方学校在平等合作中相互学习,建立了一种有效的驱动力关系,形成了一个相生互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网络,彼此扩大了知名度,实现了双赢。中国合作高校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到,作为深化国际学术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和推介当代中国的海外平台,孔子学院的建设应当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性程度的依托和契机;而中国高校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也将带动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从根本上保证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成果。[xii]
由于是合作办学,各合作方办学的驱动力因素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其中一方或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因此,要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创造和利用新的驱动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双方间长期维持一种有效的驱动力关系。
所谓新的驱动力因素,包括的范围很广。就政策层面而言,国家根据新的情况出台的所有关于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政策,诸如汉语志愿者工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扩大教育开放与国际交流的规划及其他一切有关汉语国际推广的法律法规制度等,皆可视为推动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新的驱动力因素。用好、用活、用足这些政策对于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志愿者工程从2003年开始在菲律宾试点,2004年正式推广,已成为解决孔子学院师资不足的重要措施,其成熟、常规化运行对于国内年轻人的成长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各高等院校、学生团体及千万个家庭的支持,这是一种巨大的驱动,将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的实施,既为孔子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优质教师,又直接为所在学校创造了研究生培养与就业的新增长点,开辟了中国学生走向国际的直接、快速通道,极大地激发了中方院校建设孔子学院的热情。
就市场运作层面而言,所谓新的驱动力因素,还包括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不断拓展筹措资金、整合资源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等一切有利于孔子学院发展的实际措施。孔子学院成立之初,主要靠汉办拨款和孔子学院总部的项目经费开展教学活动和文化推广工作。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汉办拨款和孔子学院总部的经费已不可能保证学院的运转。2007年以来,韩国、日本等出现汉语热的周边国家和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孔子学院逐渐形成市场竞争意识,树立产业经营的理念,开始开展收费教学活动,吸收基金支持的孔子学院逐渐增多,得到社会捐赠支持的项目逐渐增多。综合分析2006到2010年孔子学院大会交流材料不难发现,争取社会各界资金支持已逐渐列入大多数孔子学院的规划,很多孔子学院在开办之初即注册为公益性机构也正是出于延揽社会各界资金的考虑,从发展趋势上看,孔子学院的建设,正逐渐由单一汉办出资拉动、合作方出资拉动转向基金支持、赢利再发展的模式。实践证明,只有树立市场经营理念,不断完善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在各合作方之间建立并维持一种有效的驱动力关系,才能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实现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传播以“和”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是实现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孔子学院以“孔子”命名,既表明了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孔子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世界对孔子的理解与接受,也直观地传达了学院的办学理念,那就是要向世界传播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许嘉璐在首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谈及孔子学院的命名时解释说:“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永恒的导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人至今仍以这一学说为社会思想的基础,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纵观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既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又是中国文化被世界了解和接受的最重要内容。这从《论语》译本的丰富性可见一斑。《论语》是迄今为止被翻译成最多语种、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之一。早期的《论语》译介者当中,既有博学的天主教学者和神父,也有虔诚的新教传教士。在西方世界,《论语》被当作近似基督教伦理箴言的东西为人们阅读。直到现在,全世界研究孔子及其学说的汉学家队伍阵容依然庞大,既有职业的汉学家,也有普通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常常借鉴“中庸”的观念,从复杂变化的情势中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长期以来,西方关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观点与方法的争论贯穿在其整个对中国的观察、思考与理解之中。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用孔子的名字命名汉语海外传播机构,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说,具有最深切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提升孔子学院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能有效地传达办学理念。
孔子学院的办学理念就是要通过教授汉语,传播以“和”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这种文化输出绝不同于文化征服,其目的不过是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力求较多地融进中国文化的元素,以此促进世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作为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当今时代,国家、民族乃至人与人之间仍然要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最高境界。经过数千年的熏陶和锤炼,这种和谐理念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显著标志,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具有世界价值意义的思想体系。传播这种以“和”为特征的中华文化既是孔子学院的使命,也是孔子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恒久的动力。孔子学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在于此。
“和为贵”,语出《论语·学而》篇,原文如下:“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从文本语境看,这里的“和为贵”是对“礼之用”的规约。孔子重周礼,周礼的特点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孔子的意思是说在礼的施行过程中,人们应该各安其位,和谐相处。这里的“和”,有和谐、协调的意思,但绝不意味着苟同。先秦儒家强调的是“和而不同”,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意味着开放,强调的是包容,允许求同存异,因而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内在可能与因素,而“同”则是单一的叠加,意味着单调和枯燥,与事物的多样性背道而驰。“和”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今天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资源。除此以外,“和”还有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以中和为美,但他们的“致中和”绝不是没有原则和对错的折中主义和调和主义,而是强调处理矛盾问题时应该“执两用中”,尽可能达成一种动态的和谐。这种“中庸”观对于当今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人与人之间、社群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人身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的同时,以传播“和”为特征的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这种办学理念必然赢得世界各国的理解和认同。不少孔子学院在工作总结中都谈到,孔子学院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学院对中国的宣传不宜过多介入政治、经济,而外方也担心中国官方在办学过程中如果太积极介入的话,会影响办学的独立性。而以“中和”为价值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却适应了目前世界急剧变化和变革的需要,具有普遍的现代价值和巨大的文化吸引力,因而,无论从办学理念还是现实需要及可行性来说,传播以“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孔子学院办学的重要内容。反过来说,正是中华文化“和”的特性,为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恒久的动力。
三.结语
孔子学院的发展奇迹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结果,其模式必将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刻互动而不断优化,其办学内容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呈现出中国主导的特色。作为正处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孔子学院在得到关注和支持的同时,必将受到监督,仍至招来非议。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建设者和研究者,面对争议,我们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学术的,哪些是政治的,哪些是历史的,哪些是现实的;面对矛盾,要分清哪些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哪些是是非原则问题,然后,秉持“和”的文化理念,在多元中寻求主导,于多样中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汇集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建设好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理论与方式的创新。
[i]《汉办主任许琳回应建孔子学院“太快”》,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12日。
[ii]张国祚:《如何作大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news/143759.htm
[iii]张西平:《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第25页。
[iv]许琳语,参见《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路渐宽》,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kong/news/2009/09-03/1848499.shtml
[v]参见《国家汉办年度报告》,2006年,第4页。
[vi]引自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王东福领事2006年9月26日在韩国湖南大学的演讲:《中韩关系的明天会更美好》
[vii]本数据来源于2007年2-3月笔者在韩国湖南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期间做的调查。调查得到光州市教育厅和各个学校的协助,得到当时在韩国湖南大学工作的韩国教师李炳顺先生的协助。
[viii]参阅《汉语教学在韩国》,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网站:http://www.cscse.edu.cn/publish/portal24/tab1093/info9804.htm。
[x]参见周志刚、乔章凤:《海外孔子学院合作办学模式探析》,《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
[xi]参见吴应辉:《孔子学院经营模式类型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