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刊物 > 文化与国力 > 正文

着力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

2020年10月30日 10:43 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点击:[]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这一核心要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9月,中央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对新时期高等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充分发挥它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如何以此来有效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崇高使命的中国人民大学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深刻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格局和未来前途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挥特色和优势,积极推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八大举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精心规划以“厚重”为灵魂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勇于突破发展瓶颈,大力提升国际学术话语力。

一、积极推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集中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理论素养、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是国家极其重要的软实力,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程度的核心指标。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也是主力军,应该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有所作为。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对此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

高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近几年,乘着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东风,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绩。2011年,学校乘势而上,在已有《“十年腾飞”学科建设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深度整合,系统推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八项措施,进一步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评价的质量意识、质量导向,促进学科体系、人才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影响力、机制保障等全面发展。一是努力构建全面高水平覆盖的学科体系,努力保持并不断提升在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力争使部分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致力于在经济学科群和法政学科群中打造相关学术领域世界领先的“人大学派”。二是加强引进高水平人才,全面实施人才“3231”计划(在培养和使用好现有教师队伍的同时,吸收300名左右拥有海外一流大学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含外籍教师120人左右进入教师队伍;实施新一轮“双百工程”,在校内培养100名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具备相当学术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引进100名具有一流学术水准的知名学者;引进或培养30名左右国家杰出青年、优秀人才;引进或培养10名左右具有世界影响的战略科学家和世界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在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上大力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三是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向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倾斜,探索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学术期刊“走出去”。四是重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重点建设学生调查研究基地,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落实到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五是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决策重要“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努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六是大力培育能在国际学术界自由交流、引领国内学术研究潮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继续办好国际小学期和全英文硕士项目,用好学术精品、国际性论坛、著名学者这三张名片,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七是积极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稳步增长的保障机制,形成稳定的经费支持体系,努力建成完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平台”,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保障。八是加强教学、学术活动、科研机构、学术出版物等运行机制的规范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为了充分体现“2011计划”所要求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经过认真谋划和筹备,由中国人民大学牵头,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共同参加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于8月18日正式运行。中心将发挥学科集群、方法集约和成果集聚的优势,改变单纯在书斋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建立一批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社区、农村试验基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成果贯穿在中国道路发展的过程和环节之中,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作用力和发展影响力。

在八项举措中,学校还推动了一项基本性的变革——科研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学术评价中普遍存在的过度重视量化、科研风气浮躁等问题,把“松绑”和激励有机结合,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软化”行政性评价,弱化量化导向,强化质量导向,切实做到区分不同学科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不同特点,抑制功利性、短视性科研行为;切实做到尊重学术活动的规律,不追逐虚高数字,允许创新失败;切实做到尊重教师,着眼于教师长远的学术能力、学术志向、学术品格的保持和提升。通过实在措施,把学校的科研评价、教师管理还原到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轨道上,力争多出精品、上品和传世之作,真正在推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中国人民大学的独特贡献。

二、精心规划以“厚重”为灵魂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

一所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人才。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在当前中国,并不是某种口号或教条,确实是涉及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在一个价值多元、思想纷杂的时代,能不能培养一批头脑清楚、信仰坚定、意志品质过硬、又具有远见的厚重之才,是国家下一步发展成败的关键。

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价值体系、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学校致力于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厚重”为灵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路线图。“厚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传统特色和比较优势,是75年办学积淀的校园文化和学风所在。对于一所内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大学,实事求是是学校厚重的本质。“厚重”应当包括五个含义: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面向未来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哲学功力和建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政治上的追求和理想坚持力的培养;强调大气自然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体育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塑造。在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学校以“厚重”为核心关键词、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完善第一课堂、课堂外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新的核心线条和基础框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注重对学生正确政治追求和理想坚持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首要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比较优势,学校也一直注重发挥和强化这个优势。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学校针对新生党员开展了“红船领航”计划,包括“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理想信念”、“团队协作”、“党史党情”、“根本宗旨”6个教育模块,贯穿本科一年级始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和社会案例研习会”,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从新学年开始,2012级的300多名新生党员将试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序列磨练成长。近5年来,学校注重优良传统学风的光大与弘扬,注重将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12年暑期,学校开展了以“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为龙头的系列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共有5100名同学参与。其中,1000名同学以农村民生问题为关注重点,积极参加到“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中,在中国调查数据中心全国随机抽样产生的100个村庄实地调研,与农民同吃同住,“进村、扎根”、“接地气、搞调研、送服务”;同时,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学专家组的指导下,搜集数据,撰写报告,研究对策,共同撰写《中国农村民生状况报告》。

推出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重视国学教育和国情教育,重视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真正理解。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努力让学生通晓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三大体系的精髓。同时,加强传播学、心理学两大文化沟通方法论的教学与训练。5年前,学校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加强对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西域各民族语言、历史和文化的教学与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全球3个实力最强的西域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成立于2007年3月的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建院伊始,就确立了“能够在中西方两个平台上自由往来”的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把跨文化能力及其方法论训练和实践学习机会纳入到教学方案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10年开始试点实施的“全英文硕士研究生项目”,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全面落实提升国际学术话语力的战略举措

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中国优秀成果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力和影响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学校把全面提升国际性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科建设、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学校推出全面提升国际性行动计划纲要和实施细则,致力于以提升国际性为着力点来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强化思想库建设、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以及推进校区的改造建设。围绕人才培养,着力进行三项探索:

开办国际小学期。从2009年至今,已成功开办4届,通过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招收国际学生,开展多种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创造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和校园环境,重点突出课程、师资、校园氛围和教学管理4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2012年,140门全外文前沿课程吸引了大批来自3大文化体系的高水平海外学生,也为本校近5000名同学提供了国际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的良机,为学生提供了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的机会。国际小学期的开办,探索了通识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了教学方式方法变革,提升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课程,有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开辟了提升教学国际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推动学生外语口语和学术综合运用水平的提升。外语口语水平是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提升个人综合竞争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工具,也是关乎学校整体国际水平和国际形象的直观窗口。201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战略共同体,双方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重大国际问题协同创新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和走向世界等各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合作内容是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第二专业学习。北京外国语大学向中国人民大学开放部分外语类课程,并协助中国人民大学制定学生外语口语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充分借助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优势资源努力推动自身语言学科的建设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外语教育。两校将联合设置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口语标准和研究生学术外语口语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外语,特别是口语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现国际发表,努力增强学生的国际人文和学术交流能力,提升国际性。

开办中法学院。2012年,学校与法国巴黎索邦第四大学、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蒙彼利埃三大)、法国马赛商学院联合成立的中法学院是我国第一家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推行中、法、英三种语言教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学院的成立,是以开放的方式促进教育改革、探索高水平中外联合办学和异地办学新模式、提升国际性的一次重要尝试,开创了一种以中方为主导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成为在开放中把握主动权、培养高端国际化人才的实验田;对于以我为主、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对于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在不久的将来国家战略需要的多语言国际性专业人才具有特殊价值,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多样化教育资源的需要、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将做出积极贡献。中法学院已于2010年起开展中法联合培养本科阶段实验性教学,2012年招收了160余名优秀学子。目前,学院已经拥有国际化的办学条件,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战略需要紧密结合的学科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

我们正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都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高等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5年辉煌成就又面临大发展的时代。只有众志成城,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才能最终赢得未来。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加大改革,科学发展,与其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道共同前进。

上一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下一条: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关闭

中心动态

更多>>

新时代新思想

更多>>

您是第位访问者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2号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邮编:410082

座机:0731-88823372 传真:0731-88823372 E-mail:zgwhrsl@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 京ICP备12019430号-8

技术支持: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软实力公众号

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