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2年1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提示】《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精妙之处在于,描写爱情不落俗套,美丽爱情与崇高理想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该剧几乎全方位地展示了早期共产党员群体各具特色的个性。
爱情,是古今中外人们深感兴趣的话题。《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的精妙之处在于,描写爱情不落俗套,美丽爱情与崇高理想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该剧几乎全方位地展示了早期共产党员群体各具特色的个性。
爱情纯美 崇尚大道
周恩来对邓颖超的爱情早在赴法前就已萌生,是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之上的。但出国前他不但没有表白,甚至还曾奉行独身主义。到法国后,周恩来受马克思和燕妮爱情故事的启迪,便写信给邓颖超坦露真情。邓颖超坦诚地回信说:“我们思想相同、心心相印,愿相依相伴,共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与此同时,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张若名对周恩来非常爱慕和崇拜。她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周恩来的深爱之情,以及可望不可即的怅惘心绪:“我们像星星一样近,我们像星星一样远,我们近得摩擦生电,我们远得天际云端。你像星星一样明亮,我像星星一样黯淡,你明亮得举世瞩目,我黯淡得彼此不见;你像星星一样永恒,我像星星一样短暂,你永恒得与世长存,我短暂得瞬间一闪……”这是一首多么感人至深的情诗呀!当周恩来看到此诗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但周恩来十分清楚,自己爱的是邓颖超,于是真诚而友好地说:“那首诗我留下了,你写得很真挚、很坦率,谢谢!”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该片对陈乔年与宗玉佩间爱情的描写,生动、自然、曲折、感人。宗玉佩无法克制自己对勤学多才、正直单纯、追求光明的陈乔年的爱。面对德才貌兼优的宗玉佩的求爱,陈乔年想的却是革命第一,说:“谢谢你相信我。玉佩,我现在很矛盾,我没有勇气拒绝你。你是个好姑娘,对我一心一意。可看看我们的祖国内忧外患、军阀割据;眼前的法国,几万华工被奴役、两千勤工俭学学生被遗弃,赵世炎他们没日没夜地奔波,我却在这里谈情说爱,我……”但宗玉佩决意要跟着陈乔年走。她试图以少女的痴心和知识女性的智慧来说服陈乔年,把糖放到咖啡里搅拌后说:“乔年,你就是这杯咖啡,我就是这颗糖,现在糖掉进了咖啡里,它已经不是那颗糖了,只能跟咖啡融在一起。如果你有办法能把咖啡和糖分开,我就不跟你去俄国了。”陈乔年也爱宗玉佩,但他深知革命的危险、前路的艰难,不忍心也不放心让这位深爱自己的姑娘跟着冒险和受苦,他说:“我们是在搞革命,你知道什么是革命吗?那是要掉脑袋的,这不是闹着玩的事。”没想到这句话引起宗玉佩思想境界的升华,她说:“我要加入你们的党,我可以跟随你这个人,我为什么不可以跟随你的信仰?”陈乔年继续劝阻说:“你知道信仰的含义是什么吗?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是推翻军阀政权,驱逐帝国主义,让中国人站起来,不再受压迫和掠夺!大仲马曾经说过,人能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宗玉佩激动地拉住陈乔年的手,哭着说:“乔年,那就让我跟你一起迎接这最美好的命运!好不好?”这是多么令人羡慕的青春爱情啊!然而,这般美好的爱情,却在反动势力的摧残下,变成了一个凄美的悲剧:在宗旭之的绑架和林朗的威逼下,宗玉佩为了保护陈乔年,投河而死。
群杰并起 个性鲜明
在陈箓的玩忽职守和老奸巨猾、王俊的狐假虎威和以权谋私、褚谊民的愚蠢虚伪和贪婪腐败、宗旭之的依附权贵和野心勃勃、林朗的阴险狡诈和趋炎附势的反衬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人的个性显得更加可亲、可敬、可爱、高大。
尤值称道的是,该片把赴法勤工俭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联系起来。毛泽东的出场并不多,但其个性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毛泽东博学睿智、机敏幽默、思想深刻、乐观自信、目光远大、胸有全局。他放弃了自己多次赴法的机会,却一直在为组织赴法奔忙。毛泽东在湘江码头为蔡和森等人送行的一幕,更是充分展现了一代伟人的胸襟才智和乐观自信。蔡和森说:“润之兄,你要是再不来,你可就见不到我了!”毛泽东则从容而幽默地回应:“见得到,见得到,你我不握手,船不离码头!”蔡和森感慨道:“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啊……”毛泽东马上鼓励说:“何必要那么感伤呢。风萧萧兮水不寒,壮士一去,必须复还!我在中国等你们,学成归来,共举国事。”毛泽东还如此赞美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蔡伯母,您是老穆桂英啊,五十三岁还挂帅西征。”葛健豪哈哈大笑,自嘲道:“人家都嫌我老,还说我是小脚,出去丢中国人的脸。”毛泽东立刻雄辩道:“他们哪,说的不对!小脚丢封建旧中国的人,长革命新中国人的脸,而且伯母一双小脚,独步欧陆大地,何其壮哉!”这些对话充满哲理、气势恢宏,真令观众拍案叫绝。
周恩来英俊潇洒、情感深邃、胸怀大志、谦虚睿智、思维缜密、口才超群。在为华工争取合理合法利益的法庭上,他的演讲和辩护才能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说:“1917年的冬天,他们参加了法国的皮卡第战斗,任务是修缮战壕。可战斗打响之后,由于德军的炮火十分猛烈,使得英法联军的士兵大部分都受了伤,失去了战斗力。就在德国的步兵冲上阵地的时候,是他们,是中国的华工,拿着手中的工具,与他们进行着殊死搏斗,直至援兵到来。是他们保全了法兰西的阵地,是他们保全了英法联军士兵的生命。就是在这次战斗当中,287名华工,仅仅活下了几个人。因为他们不是作战部队,所以说军功章不会挂在他们的胸前,他们也无法领到补发的残疾金,甚至于说,连原先说好的那些津贴,也要按照规定,减去一半。伟大的法兰西,你们的博爱精神、人文主义,在哪呢?”周恩来的演讲征服了陪审团和其他在法庭上的法国军官和退伍老兵,法庭最终更改了不合理的判决。
邓小平少年早慧、勤奋刻苦、清醒冷静、思想活跃,好学而力戒教条,机灵而不乏沉稳,果断而从不盲动,务实而善于思考,宽厚而敢于斗争,讲原则而能屈能伸。这些鲜明的个性在旅欧的艰难岁月中不断得到锤炼和提升。例如,在查找褚谊民贪污腐败证据时,在粉碎北洋政府通过“借款”出卖主权的卖国图谋时,在五卅惨案发生后组织赴法青年逼迫陈箓通电全国支持反帝、通牒法国政府从华撤军时,他都表现出不凡的个性和能力。
赵世炎通晓法语、才华横溢、善于雄辩、待人诚恳,看问题理性客观。他在同蔡和森辩论“工学”和“俭学”哪个更有利于革命事业时,蔡和森刻意贬低他,说他的演讲是自己听过的“最糟糕的演讲”。而赵世炎却说:“蔡和森先生刚才说,我的演讲,是他听到的最糟糕的演讲。我现在可以说,蔡和森先生的演讲,是我听到的最精彩的。可是,演讲的精彩,并不代表理论的正确。不正确的精彩演说,才更需要予以坚决、彻底、毫不留情的驳斥!”
蔡和森嗜书如痴、博学广闻、言辞犀利、忧国忧民、性格刚烈、嫉恶如仇,甚至有所偏颇。例如,当同学们赞美法国的自然风光时,蔡和森说:“一个革命者双眼应该紧盯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身上,怎么能沉湎于美景当中呢?”张若名反驳说:“使命不是十字架,不是紧箍咒,更不是雷峰塔。一味地皓首穷经,就成了老夫子,一味地不苟言笑,就是一具活僵尸!不见得是革命者。”蔡和森则固执地回击说:“数百年前,范仲淹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境。作为新青年的你我,面临国破家亡、虎狼环伺的危急之秋,岂能安心于‘此间乐,不思蜀’的生活中呢?法国再美,那是法国人的,而我们中国呢,直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去拯救,我们的民族需要我们去启蒙!我看不见什么雨中美景,我看见的,只有刀山火海。”
(作者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等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